首页

名师严师

返回

【名师严师出高徒·连载】古意今韵刀笔间--孙佩荣

发布时间:2015-05-11点击量:

 孙佩荣,别署斧余堂。1957年生于上海。1979年从师。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市杨浦区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

浏览大图

  每 次与朋友一起品茗或小酌,只要有篆刻家孙佩荣兄在座自然就会热闹,若是谈到篆刻话题,于是有关的种种趣闻轶事,他更是滔滔不绝,妙趣横生,这不仅活跃了气 氛,也能从中学到些什么。当然,偶尔也会有为某一议题争吵,佩荣兄又会在推杯换盏中巧妙地转移话题,化解尴尬。他说,不要怕说错,如果不说就永远不知道 错,知错了就可以改,可以学呀。这豪爽而不乏细腻的性格,也正是他的可爱之处。因此,大家也乐意听他神聊。其实,从这样轻松的聊天中,也反映了一个人的学 识和修养。

浏览大图

  佩 荣兄是一个喜欢读书,善于分析和思考的印人,当年他曾受聘到上海交通大学开讲篆刻课,在虹口业大当助教。这是因为他谙熟印学史论和诸家流派,以及当代印家 时风的利弊,常常在交谈之间,把道理就讲明了。夏宇告诉我,当年他在篆刻上一度十分困惑和迷茫,一次偶然与佩荣兄相识,交谈甚欢,佩荣兄多次真诚地谈出了 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几经点拨,使他走出了困境。近二十年来,每当夏宇谈及此事,对佩荣兄始终充满了感激。

   佩荣兄的篆刻有着扎实的传统功底,这缘于他与众不同的学习方式。无论是秦汉印,还是唐宋官印,或是明清诸家,他都喜欢用大石章来临习原作。先是一丝不苟 地放大实临,重在了解、熟悉古印的篆法、章法和刀法,体会它们之间的运用和配合关系。弄懂后则着力意临,举一反三,这时印作既要有原作的神韵,更要有自己 的理解和想法。他的这个方法,不仅得到了韩天衡老师的赞许和肯定,也为他日后的创作有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浏览大图

  从佩荣兄的印作风格来看,他的审美取向是传统的,作品中始终洋溢着一种浓郁的传统“旧气”,又将从韩老师这里汲取的雄强大气,融合了自己的率意和真情。因此,在赏读他的印时,总一种似曾相识的回味,又有一种新鲜的意外惊喜。

   每一位成熟的篆刻家,对于篆刻的刀法、篆法和章法三要素,都会有不同的侧重。佩荣兄在篆法和章法上,讲究入印文字的空间处理,或疏密开合,或奇正虚实, 或参差错落,或屈伸挪让,随机生发,一任自然,营造出了印面的明快节奏、爽朗大气。然而,作品中那劲健灵动,厚重圆活的线条,吊出了印章“鲜活”的笔墨情 趣,这体现了他精心于用刀的偏爱。用他的话来说:“这是借别人的眼睛,寻根问底的结果。”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初见成效,人们的收入逐渐增加,生活 改善,开始有了闲钱,于是,收藏热在全国兴起,正在钻研书法和篆刻的佩荣兄亦侧身其中。当时货真价实的好东西太多,而靠工薪生活的他,只能节衣缩食,量力 而行地买上几件十分心仪的碑帖、古印把玩,平时大多是看看摸摸,过过眼瘾和手瘾。多年的观察和实践,他从不同流派的古印实物中,体会到了古人用刀的良苦用 心和巧妙手法,并融化自己的创作。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他 的印章或白文,或朱文,其充满书法笔意的线条,在痛快淋漓的运刀过程中,刀刃、刀背的巧妙互用,刀痕产生了线条动态的质感,突出了线条的筋骨和血肉,丰富 而细微的变化,是一种随兴所至,豪爽本性的自然外露。而他的元朱印,线条挺劲自在,工致静雅,则展示了他扎实的创作功底,从容不迫的平和心态。其边款亦有 特点,尤其是略带写意味的篆体款识,单刀游走,徐疾相兼,富有节奏感,别具一格。

  佩荣兄的印作,从传承中创造了个性风格和面貌。因此,他的印是经得起咀嚼和回味的,也是让人喜欢的原因。

选自《韩流滚滚:韩天衡和他的弟子们》

耿忠平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