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化聚焦

返回

【抢鲜看·韩天衡学艺70年研讨会论文集节选】“一岁”的艰辛与灿烂--韩天衡篆刻的变革之

发布时间:2015-10-14点击量:

  1981 年,韩天衡在一本《天衡印谱》跋语中写下这样一段话:“唯古是师,何须有我;方寸顽石,刀浅意深;印外求印,味甘思苦;奇中得平,动中静驻;巧资拙质,非 古非我;路数宜多,法忌胶柱。百年探索,为梦也,如千坡尽头,红日楚楚。”这可以说是他对师古与创变关系的深刻思考,也是立志毕生探索的真诚告白。

  他的篆刻艺术风格形成过程又呈现多样、多变的鲜明特点。

浏览大图

  早变与多变是两个范畴的变。前者是艺术风格与技法体系基本完成了自我特质的塑造,后者是指这个体系仍然充满活力地变动着而非不断重复。法无定法,继续多头探索,是韩天衡七十年代中期以后十年间的创作的基本走向。

  从他1970年代中期的印作中,我们看到这样一些表现:印文打破了小篆、汉篆的严格界限,也解散了古法古体的“纯粹”性,文字体态尤其是笔势上作出的变形,很大程度上冲击了处在近现代印风交替期印坛人士的审美定势,但同时却又获得了更多视野广阔的前辈同道的肯定和激赏。

浏览大图
韩天衡篆刻作品 同宽

  这 一时期,韩天衡的创作仍然在努力扩展形式谱系。这即是我所谓的多变。以他已经具有特色的几种“招数”如浑厚而富于动态的汉式白文一路和汉魏式朱文,以及圆 熟流美的鸟虫书印为看家手段,他也足以在印坛独树一帜;以此作为个人风格的标签,既安全也高效。但他活跃的思维习惯和“探索并不以摘到果实为乐趣”的研究 性格,决定了他不会选择这样一种谋略。他立定的志趣在于“常变常新,才能使艺术生命常存”,他要在“刻意创造,变幻多姿”的境界中继续前行。

浏览大图
韩天衡篆刻作品 喜出望外

  传 统,依然是真正的艺术奋进者获取力量与智慧的“大地”。他接受执笔撰写“中国篆刻艺术”一书的任务时正值1970年代中期,传统文化还处于万马齐喑的处 境。这期间使他再一次集中、系统地沉浸于古玺印与明清篆刻资料的天地之中。他后来谈到曾经寓目印学书籍四千余种,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在这一阶段获得集中阅读 的。相应地,古印多种样式如古玺、秦印、魏晋铸印、东晋南北朝凿印、宋元官私印、肖形印及鸟虫书印,还有文人篆刻名家的技法手段等多种的元素,层出不穷地 涌现在他这一阶段的创作中。韩天衡的多头探索形成了一个系统性的形式技法语汇的再创造,而准确的提炼和艺术的再造能力,恰恰来自对传统的深入理解。

  从 1960年代到1980年代的作品,韩天衡完成了两个至关重要的转变:一是师法近人到上溯古人,这一转变几乎是成功印人的必由之路;二是从近人、古人中走 出自己路子,后一转变是更为艰难的,因而不是一条共同大道。我相信,在若干年以后我们重新冷静审视当代篆刻与近代篆刻审美变革的时候,韩天衡篆刻所提供的 传承与突破的实践范例,将是这个时代最具典型性的标杆。

  韩天衡在《后记》中还坦言:“从去疾先生提议‘变’法,至今又过去了二十个年头,我依旧在求变的道路上艰辛摸索。”今天,又一个三十年过去,他的“求变”仍然没有停止。